文/刘永贵
一,十里长堤
今我来兮,杨柳依依,走进这仁和这十里长堤,隔岸观景,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,这里不仅有江南水乡的花丛小径,楼榭亭宇已及小桥流水,这里更有青山关不住的大河小溪,热爱生活的人们成群结队来这里观光游玩,乐此不彼,在湿地公园赏荷花艳丽娇美,到路歇桥边的苴却砚博物馆观奇珍异石,惊艳了时光,也感动了自己。曾记否?刚进渡口那会,就有这样的俚语,“臭仁和,新渡囗,好耍不过河门口”。仁和的臭可以追朔到元代,忽必烈拿下大理国后,民间物资交流日益频繁,蜀地丝绸布匹,铁器等物品由成都、西昌经会理到攀枝花,过金沙江,贩卖到大姚、昆明,返回时再从云南景东、思茅、黑井、白井购得茶叶、盐、烟叶回到成都。由于横断山脉坡陡路滑,运输极为不便,唯一运输的方式就是马背骡驮,所以也叫茶马古道。而地处川康交界的仁和坝子气候宜人,物产丰富,这里不仅商贸繁荣而且客栈集中,即是农副产品的交易聚散地也是马骡交易集中之地,过往商贾赶了一天路程,需要歇歇脚,补充食物,休养疲惫的身心,也要给骡马补充饲料,仁和便成了茶马古道上最好的驿站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前,每逢星期天赶集,都可以看见大河坝子里集中猪,羊、牛、马、骡,交易市场人声鼎沸,马嘶猪叫,牛屎马尿遍地,岂有不臭之理。
为了尽早洗刷这臭了上千年恶名,在提升改造城市品质的要求下,我有幸参加大河改造前期的测量工作,从路歇桥到49公里滚水坝,我拿测量杆跑上跑下,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长满青草的河床上奔波,当走到宝灵寺山脚下那段河道时,人们在水深的积水潭上面垂钓,而我却走进了齐肩深的河水里拿着测量杆来回移动,当时真心疼自己脚下的那双皮鞋,现在回想起来损失一双鞋还是值得的。市政府给仁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,“花道、花街、花圃、花海”的四花工程,仁和区迅速编织规划,及时实施。如今,以大河为中轴线的大河两岸绿树成荫,鲜花四季开放,春有月季,夏有荷花,秋有菊花,冬有炮仗花开,走进仁和,如同走进了明媚的春天里。每天清晨,居住大河两岸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开始了一天的晨练,有的舞着剑,有的做操,有的却炼起了嗓唱起了歌。这里的变化是随着“三线建设”开 始的,随着交通设施和基础工程完善,春天花园和上海花园的相继落成,这里成了四川南向开放的门户,长途汽车站,火车南站使仁和成了新的交通枢纽,新的物流商贸中心,还有美食一条街,随着城市的设施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提升,不少外地游客选择在这里定居,因为这里早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瓜果之乡,百花之园。
二,馒头的故事
话说1800年前,蜀国丞相孔明先生,七擒孟获于邓赊豪猪洞(今云南洱源邓川)班师回朝之际,大军行至拉鲊渡口(今攀枝花仁和拉鲊),突然间江水波滔翻滚,狂风大作,船沉江底,孔明先生见这阵势,也只好仰天长叹,感慨自己回天无力,焦急之余,他只好求助当地土著居民(蜀国军士称他们为蛮人),向他们问询过江的良策,蛮人告诉他:“你在征服孟获途中枉杀无辜的阴魂未散,在向你索要人头,只有向江中抛撒如数的人头,才能平息冤鬼们的怒气。”孔明自知火烧藤甲兵已经让自己折了阳寿,如果再乱杀无辜于自己更加不利。于是他自己想了一个办法,用当地的米粉捏成了蛮人头的模样,蒸熟定型后,自己沐浴更衣,设祭台焚香,然后将祭台上的三千蛮人头一一抛入江中。说来也怪,突然间江面上瘴气散去,波滔不惊,风平浪静,大军顺利渡船过江,沿会理方向奔去。从此后,蜀国祭坛上多了一道蛮人头的祭品,传到民间就成了一道叫蛮头(馒头)的食品。
三,茶马古道上的驿站
迤沙拉就像一位被时光遗忘的美丽村姑,深藏于大山深处,却永葆青春和魅力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一经报道出来她便蜚声海内外,因为她是民族的,所以也是世界的,从此,仁和就多了一张明片。公元1381年,因朱元璋“洪武开滇”军屯而建村,长期的彝汉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俚濮民俗文化,反映在一砖一瓦,民族服饰上,以及生活习俗都无不彰显苏皖的细腻和彝族的豪放,拥有省级非遗的谈经古乐就是见证。南方丝绸之路起于成都,从会理过金江拉鲊渡口,经迤沙拉过云南进缅甸、印度,往来商贾通过骡马运丝绸,茶叶,食盐都要在这里住店休息,唐代迤沙拉就设有驿站,该村核心地带地势平坦,村中央的大水池,即是消防和人畜的饮水需要,也寓意八方来财;四周的民居鳞次栉比,依山势而建,村内街巷门肆,骡马客栈,多沿明朝南京风先祖来时留下的遗迹,建筑。风格多为江南水乡风格。百年老宅游家大院,房屋为土木结构,小四合院,墙面为土红色,板筒瓦屋面,细部为板壁装饰,木刻雕花,做工考究。这些深蕴民族文化古朴建筑,不仅为当地居民吸引了大量游客,而且为学界考察茶马古道留下了大量佐证。六百年来,生生不息的游子,朓望着南方,守卫着西南边陲这方净土,任银色的月光与雨雪风霜把迤沙拉打磨得古色古香。
作者简介:刘永贵,1963年9月生。籍贯,湖南省临澧县。十九冶退休工人,电话:攀枝花作协会员,现居攀枝花市紫荆山社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