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记者:洪斌)5月1日,当1.3万艘渔船卸帆归港,东海之滨的139天“海天静默期”开启,浙江以“休渔策”为笔,绘就了一幅“人海共生”的生态画卷。从1995年东海首启试点到如今休渔期延长至139天,从“禁渔线”划定到“禁售名录”动态调整,浙江实践不仅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深刻内涵,更以“时空精准管控+产业绿色转型+生态文化浸润”的三维治理模式,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一、千年渔规化今制:制度创新激活生态基因
《吕氏春秋》有云:“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。”先民对海洋的敬畏,在浙江休渔制度中升华为现代治理智慧。
数字赋能:宁波打造渔获物“数字身份证”,实现从捕捞到餐桌的全链条溯源;温州洞头构建“无人机+渔政船+红外雷达”立体巡防网,非法捕捞查处率提升至92%;台州首创“渔船北斗定位+四级网格”动态监管系统,渔船越界作业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。
刚柔并济:东海渔政局负责人指出:“休渔不是‘闭关锁海’,而是以科技之钥开启精准治理之门——通过‘电子围栏’划定生态红线,以‘积分银行’激励护海行为,让制度刚性约束与柔性服务同频共振。”
二、阵痛换红利: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“浙江辩证法”
在象山石浦渔港,休渔期的渔船甲板化身“生态实验室”,渔民们以“海洋牧场工程师”的新身份,参与珊瑚礁修复与大黄鱼增殖放流。数据印证成效:
生态修复:休渔后,东海大黄鱼幼鱼资源量增长3倍,珊瑚覆盖率年均提升0.8%,近海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十年前提高41%;
经济增效:贻贝养殖、深远海智能网箱等新业态产值占比超35%,渔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.3%,舟山后头湾村从“空心渔村”蝶变为“海洋生态博物馆”,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,生态溢价让渔民端起“生态碗”、吃上“文化饭”。
三、全民共治:从制度自觉到文明自觉的跃升
当休渔成为全民信仰,其意义早已超越渔业范畴:
科技共治:钱塘江口志愿者用AI图像识别技术监测非法捕捞,温州水产市场区块链溯源系统让违禁渔获“无所遁形”;
文化浸润:舟山嵊泗小学将“护海童谣”编入校本课程,象山石浦渔港古城设立“生态信用积分超市”,渔民用“护海行为”兑换生活用品;
全球对话:浙江渔民与挪威、冰岛等国同行共建“蓝色丝路”国际志愿船队,在北极圈海域联合巡护,休渔文化正成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海洋注脚。
四、全球治理的中国范式:从“休渔策”到“海洋命”
从湄公河三角洲到北极圈海域,全球海洋治理正陷入“公地悲剧”困局。浙江休渔制度蕴含的“三维治理模式”,为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东方智慧:
技术赋能:向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输出“北斗渔政系统”,帮助印尼、肯尼亚等国提升海洋监管能力;
规则引领:主导制定《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公约》,将休渔期、禁渔区等“中国标准”纳入其中;
文明对话:发起“全球海洋文明论坛”,发布《人海共生杭州宣言》,倡导“捕捞有度、修复有责、共享有方”。
以“中国策”启“蓝色梦”。东海之滨,休渔期的海底世界正上演生命奇迹:大黄鱼幼鱼群游过人工鱼礁,珊瑚虫在礁盘上吐出钙质骨骼。这既是生态修复的微观见证,更是“人海共生”文明的宏大叙事。浙江实践昭示:唯有以制度刚性守护生态底线,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,以文化自觉凝聚社会共识,方能实现“渔舟唱晚”与“碧海蓝天”的永恒交响。这既是浙江的答卷,更是中国对人类海洋文明的庄严承诺——以“休渔策”为笔,绘就“人海共生”的深蓝画卷,让“海洋命运共同体”的东方智慧照亮人类文明新航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