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动中欧关系向好、向前发展(权威论坛)
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5月23日 第 17 版)
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。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、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、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,中国与欧盟加强合作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。推动中欧关系向好、向前发展,将为中欧人民带来更大福祉,为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。
冯仲平(中国欧洲学会会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)
姚 铃(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所所长)
帕斯卡尔·博尼法斯(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院长)
尼尔斯·彼得·托马斯(施普林格·自然图书执行副总裁及负责人)
贝尔纳·德威特(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)
霍尔瓦特·列文特(匈牙利约翰·冯·诺伊曼大学欧亚中心主任)
务实、共赢的前行之路
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,双方有着广泛共同利益,合作远大于竞争,共识远多于分歧
冯仲平:50年前,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。这是双方极具远见的决策,也是中欧关系发展的新起点。中欧1998年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,2001年建立全面伙伴关系,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中国与欧盟机构、次区域和主要成员国层面均实现了关系的跨越式发展,与欧洲构建起立体化外交格局。历经五十载风雨考验,中欧关系快速发展,源于双方相似的战略诉求、广泛的共同利益和牢固的民意基础,源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、反对单边主义等方面的共同需要,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。保持相互尊重,特别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,坚持互利共赢,密切人文交流,对于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。
帕斯卡尔·博尼法斯:欧洲和中国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,唯有务实才能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一同前行。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,这是欧中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。世界上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,要让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。诚然,欧中关系一路走来不乏挑战,但我们拥有足够多的共同利益来化解分歧,避免影响双方战略合作,特别是在加强环境保护、支持多边主义和维护联合国在全球事务中的核心作用等方面,欧中有着相似的立场。
尼尔斯·彼得·托马斯:过去40年里,我曾在中国生活多年,并一次次往返于欧洲和中国之间,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欧中关系的蓬勃发展。在经贸领域,欧洲在华投资已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;在学术领域,与20年前相比,欧中科研合作也高出了几个数量级,这不仅有利于欧盟和中国,也有利于全人类的进步。欧中科研人员共同撰写的文章的平均引用率,高于仅由欧盟成员国或中国作者撰写的文章的引用率,这不正是双方关系富有成果的体现吗?
贝尔纳·德威特:从1985年作为一名律师开始频繁访问中国,到1996年起担任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,多年来我见证了欧中合作如何跨越政治、文化和社会差异,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成熟与稳定。欧中关系既面临诸多复杂挑战,也蕴藏巨大潜力。我们必须避免用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思维看待欧中关系,应继续携手走务实、共赢的前行之路。
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
中国与欧盟加强合作,世界上两大重要经济体就能成为动荡世界中不可小觑的力量。中欧关系行稳致远,将为世界注入稳定性
冯仲平:主题为“多极化”的《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》认为,尽管各方对当今世界多极化的程度尚存争议,但世界多极化发展态势已是事实,权力正在向更多有能力影响全球关键问题的行为体转移。中国始终认为欧洲是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,多极化趋势赋予了中欧相向而行、寻求更多“公约数”的可能性。当今世界面临严重的治理赤字,没有中欧合作,全球性挑战不可能得到有效应对和解决。作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两大力量,中欧有责任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,推动世界朝着和平、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。
贝尔纳·德威特: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革,贸易摩擦高位运行。这既让欧中都面临着国际秩序变革新的不确定性,也为双方深化合作提供了新机遇。欧洲不应选边站队,而要独立自主发展对华关系,既有效维护自身利益,又积极应对共同挑战。只有将欧洲的创新与中国的市场规模相结合,将欧洲的监管经验与中国的执行能力相结合,才能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解决方案。
霍尔瓦特·列文特:2015年,我在担任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期间,目睹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如何促进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紧密合作。英、法、德、意等欧洲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国,匈牙利随后加入其中。更紧密的欧中合作,特别是在绿色科技和数字化领域的合作,可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。我相信,欧中建交50周年是为双方关系发展奠定新基础的绝佳契机。
我们正在见证国际秩序的转型——由单极世界走向多极化世界,欧盟和中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。欧盟和中国互为重要的经济伙伴,为了实现可持续且有竞争力的未来,欧中应优先考虑在相互尊重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与合作。欧盟领导人应清晰认识到,最明智的选择是进一步深化对华合作。欧盟与中国加强合作,世界上两大重要经济体就能成为动荡世界中不可小觑的力量。欧中关系行稳致远,将为世界注入稳定性。
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
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经济总量1/3,贸易体量超过全球贸易1/4,中欧既是彼此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,也是抵御保护主义逆流、推动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力量
姚铃:半个世纪以来,中欧经贸合作走过了不平凡历程。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,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。中欧经贸合作不断发展,开放合作是关键动力。中欧合作在市场双向开放与技术共享、可持续发展理念协同、产业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价值,如汽车、化工、机械和电气设备等领域的欧洲企业积极扩大对华投资,中国电动车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对欧投资新一轮热潮等。
中欧都是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和维护者,都是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。2020年4月,中欧联合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建立“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”,致力解决因美国阻挠而陷入停摆的上诉机构困境,为恢复世贸组织三大核心功能之一的争端解决机制提供了方案。中欧还携手积极推动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的首份多边贸易协定——《贸易便利化协定》生效实施,为世贸组织成员以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。当前,全球贸易面临美国滥施关税影响。中欧加强全球贸易体系内的合作,将有助于全球贸易体系应对美国关税霸凌造成的冲击,有效维护全球贸易发展的稳定和可预期环境。
贝尔纳·德威特:欧中双方日均贸易额超过20亿欧元,这是全球最重要的经贸合作关系之一。欧盟提升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,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。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空间广阔、发展潜力巨大,对欧洲具有强大吸引力。尽管所谓“脱钩”“去风险”之说不时出现,但我相信欧中合作依然大有可为,关键是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平衡。过去几十年,双方企业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,始终不断创新、携手合作、持续成长。近年来,中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令人鼓舞,展现出互利共赢的广阔前景。欧洲企业期待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。
帕斯卡尔·博尼法斯:中国既是我们的朋友,有时候也可能是经济上的竞争对手,但绝不应该用“敌人”形容中国。欧中有广泛的合作空间,双方都在积极推动绿色转型,可以进一步扩大相关合作,并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其中。人工智能将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、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,这也是欧中可以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。
霍尔瓦特·列文特:绿色能源是欧中合作的重点领域,匈牙利从中受益匪浅。宁德时代匈牙利电池工厂、比亚迪匈牙利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等项目稳步推进,不仅将推动匈牙利经济发展,也将提升欧盟的整体竞争力。欧中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潜力巨大,双方加强合作有助于全球标准的制定并推动创新。
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
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时代,搭建人文桥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中欧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将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宝贵财富
霍尔瓦特·列文特:欧盟强调“多元一体”,各国文化各具特色,在欧洲这片土地上交融共生。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彰显中国“和而不同”的理念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美好愿景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:“天空足够大,地球足够大,世界也足够大,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。”对彼此传统和价值观的理解是持久合作的基石。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时代,搭建人文桥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欧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将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宝贵财富。
冯仲平:扩大中欧政府、民间、企业、智库和媒体等的全面交往,有助于双方客观看待对方发展和意图,减少误解,增进互信。中方已对24个欧盟成员国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,有效便利人员往来。中方还提出“3年1万,欧洲翻番”等倡议,促进欧洲青少年来华学习交流。希望欧方也能为中国公民赴欧提供更多便利。
尼尔斯·彼得·托马斯:学术出版是共建文明共荣之桥的重要力量。自1974年以来,施普林格不断深化与中国合作,为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海外出版学术著作。中国是全球科研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中国丰硕的科研成果惠及国际科研界。施普林格·自然目前每年为中国学者出版近千本学术著作。我们2023年出版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的《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演进》一书,目前仅线上阅读量就超2.6万次。2020年我有幸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,这从根本上说是对学术交流在增进欧中、东西方相互了解中独特作用的认可。未来,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,分享更多来自中国的科学发现,拉近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。
贝尔纳·德威特:展望未来,欧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推动双方关系持续深入发展:一是维护现有对话机制,坦诚沟通,持续拓展合作空间;二是聚焦绿色发展等战略领域,加强互利合作;三是深化人文交流,通过学术互访、开展文化合作项目等,促进双方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。我们应共同努力,为欧中双方乃至世界带来更多发展与福祉。
(本报记者陈尚文、尚凯元、徐馨、牛瑞飞、禹丽敏采访整理)